在幼儿教育领域,小班阶段是孩子们好奇心萌发、开始探索世界的重要时期,近年来,STEAM 教学理念逐渐受到广泛关注,它强调将科学(Science)、技术(Technology)、工程(Engineering)、艺术(Art)和数学(Mathematics)有机融合,通过跨学科的学习方式,培养幼儿的综合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如何在小班开展有效的 STEAM 教学活动呢?
小班 STEAM 教学活动的特点
(一)趣味性与探索性并重
小班幼儿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,他们更倾向于通过有趣的活动来学习,STEAM 教学活动应设计充满趣味的情境和任务,如搭建一个简单的城堡、制作一个会跳舞的机器人等,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,让孩子们在玩乐中主动去发现问题、尝试解决问题,从而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。

(二)注重体验式学习
小班幼儿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,需要通过亲身体验来理解知识,在 STEAM 活动中,提供丰富的材料和工具,让幼儿动手操作,如用积木搭建、用颜料绘画、用剪刀裁剪等,在这个过程中,他们能直观地感受物体的形状、质地、颜色等,理解空间、数量、比例等数学概念,同时锻炼手部精细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。
(三)强调合作与交流
STEAM 项目往往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,在小班开展相关活动时,引导幼儿分组合作,共同完成一个任务,如合作搭建一个大型的交通工具模型,在合作过程中,孩子们学会倾听他人的想法、表达自己的观点,相互帮助、共同进步,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。
小班 STEAM 教学活动的实施策略
(一)选择合适的主题
主题的选择要贴近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点。“有趣的交通工具”主题,涵盖了汽车、飞机、轮船等常见交通工具,孩子们对这些交通工具充满好奇,通过这个主题,可以开展一系列的 STEAM 活动,如科学活动中观察交通工具的结构和功能;技术方面了解交通工具的动力来源;工程上尝试用积木搭建交通工具模型;艺术创作中画出自己心目中的交通工具;数学领域认识交通工具的数量、颜色、大小等。
(二)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
为幼儿提供一个充满 STEAM 元素的学习环境,在教室里设置科学区、建构区、美工区等不同的活动区域,并投放各种与主题相关的材料,如废旧物品、积木、拼图、颜料、纸张等,让幼儿在自主选择和探索中,发现不同材料的特性,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。
(三)教师的引导与支持
- 观察与记录 教师要密切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,及时发现他们的兴趣点和遇到的问题,通过观察记录,了解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,为后续的引导提供依据。
- 适时提问 在活动过程中,教师适时提出问题,引导幼儿思考,在搭建积木时问:“怎样才能让这座房子更稳固呢?”“我们还可以用什么形状的积木来搭建呢?”通过问题激发幼儿的思维,帮助他们深入探索。
- 鼓励创新 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创意,即使他们的作品看起来不太完美或不符合常规,鼓励孩子们大胆尝试新的方法和材料,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。
小班 STEAM 教学活动的案例分析
以“神奇的泡泡”主题活动为例。
(一)科学探索
- 教师为幼儿准备了泡泡水、吸管、不同形状的泡泡棒等材料,让孩子们自由尝试吹泡泡,在吹泡泡的过程中,孩子们观察到泡泡是圆形的,而且会飞起来。
- 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泡泡是圆形的,鼓励他们用手触摸泡泡,感受泡泡的弹性和表面张力,通过简单的实验,让幼儿初步了解科学原理。
(二)技术应用
教师介绍泡泡机的构造和原理,让孩子们观察泡泡机是如何吹出一串串泡泡的,鼓励幼儿尝试自己制作一个简易的泡泡机,孩子们发挥想象力,用塑料瓶、瓶盖、吸管等材料,制作出了各种各样的泡泡机,在这个过程中,他们了解了简单的机械原理,锻炼了动手能力。
(三)艺术创作
- 将泡泡水与颜料混合,让孩子们用泡泡水吹出彩色的泡泡,落在纸上形成美丽的图案,孩子们对这种新奇的创作方式充满兴趣,创作出了一幅幅独特的艺术作品。
- 引导幼儿用画笔描绘自己看到的泡泡,以及想象中的泡泡世界,培养他们的绘画能力和艺术表现力。
(四)数学认知
- 在吹泡泡的过程中,引导幼儿数一数吹出了多少个泡泡,比较不同大小泡泡的数量,感知数量的概念。
- 让幼儿观察泡泡的排列方式,如一排一排、一列一列等,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,培养数学思维。
通过这个“神奇的泡泡”主题活动,孩子们在科学、技术、艺术、数学等多个领域都得到了发展,不仅学到了知识,还体验到了探索和创造的乐趣。
小班 STEAM 教学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全面发展的平台,通过跨学科的学习体验,激发幼儿的潜能,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创新精神,在今后的幼儿教育中,应不断探索和完善 STEAM 教学活动,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、在探索中成长,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。